对付叛军船最有效的战术组合是潜艇与火箭炮部队的协同作战。潜艇凭借水下隐蔽特性可以避开叛军舰船的主炮火力,从侧翼发动致命鱼雷攻击,这种隐蔽性在对抗拥有强大水面火力的叛军舰船时尤为关键。火箭炮部队如喀秋莎则能在超远距离实施范围打击,但需要保持120单位以上的安全距离以确保自身安全。这种组合充分发挥了两种单位的优势,形成远近结合的立体打击网络。

混编部队是应对叛军舰船的核心策略。单一兵种容易被针对性克制,合理的混编需要先了解敌方舰船类型和数量,再针对性搭配潜艇、驱逐舰和火箭炮等不同单位。海军作战中,战列舰的主炮和潜艇的鱼雷是主力输出手段,前者适合远程火力覆盖,后者擅长隐蔽突袭。舰队编组时应当注意将高防御单位前置吸收伤害,保护后方的高输出单位持续作战。战术层面需要预判敌方行动路线,选择正面强攻或侧翼迂回等不同战术。

地形和侦查在对抗叛军舰船时具有决定性作用。狭窄海域会限制舰船机动性,显著提升火箭炮命中率;潮汐变化可能暴露潜艇位置,需提前调整战术部署。作战前必须派遣侦察机侦查敌方布防情况,叛军舰队附近经常设有埋伏,发现后可分兵吸引火力,主力从侧翼包抄。夜间作战能降低敌方侦察效率,适合发动突袭行动,但要注意己方单位的视野同样受限。

资源管理和部队运输是长期作战的基础。海军单位消耗资源量大,远征作战时需确保运输船队有足够油料和补给。运输船建议运载重坦等重型装备,空运则负责火炮等轻型装备。每艘驱逐舰可搭载约200名士兵,但远征舰队需要配置8艘以上巡洋舰护航。作战后部队回收难度大,通常选择就地补给或解散,避免长途返航的损耗。资源分配要优先保障主力舰队和防御设施,多余资源可支援盟友。
掌握这些技巧需要综合运用兵种特性、战场洞察和资源运营能力。关键在于保持舰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,根据战场态势调整战术,避免陷入消耗战。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保存实力,遇到强力抵抗时应及时撤退重整,待情报完善后再制定针对性方案。这些策略需要经过多次实战磨练才能熟练运用。